1、无名豆瓣影评
《无名》影评如下:
影片起始处,梁朝伟置身于一个深邃、精致的空间,一尘不染的皮鞋、贴合的西装,他的眼睛望过来,但看不到他的目光最终安放何处,看不出他的心情是迷茫还是忧伤,只是隐隐觉得这样的神色中诉说着巨大的未知。当再次与梁朝伟的目光相遇时,影片的时长已经过去了很久。
在这个过程中,这个眼神如同印在观众的心头,让观众在情节流转中,始终惦念、惴惴不安,与剧情不断地进行着可能性的拼接。导演运用倒叙、正叙、时间、空间的交错,时而与观众并行,时而把观众“诱入”漩涡之中,通过缜密的结构和剪辑技术考验着观众的逻辑思维。
《无名》剧情:
1941年12月7日,日本偷袭珍珠港。次日,汪伪政府跟随日本对英美宣战,日本象征性占领上海全境。随着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,中国抗战形势也因此完全改变。
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共特科在上海周旋于重庆、汪伪、日本间谍机构之间,通过错综复杂的敌后情报系统,策反敌人,获取情报,诛杀汉奸,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,直至抗战胜利的前夜。
2、无名电影影评分析
电影《无名》的影评分析:
酷烈跌宕的电影《无名》,仿佛是程耳导演创作的一首悲怆史诗,回旋的结构,精致的铺陈,冷峻的色调,在负载着中国一段沉重历史记忆的背景时空中,见证了舍生取义者的信仰光芒。
侵略与帮凶者的狡猾讹诈,不同的暗流与谜团在影片中碰撞激荡,乱世的哀鸣中,留下的是无名奉献者为后人谱写的明朗绵延的诗行。
作为一部谍战悬疑片,《无名》在程耳的掌控下,生长为一个别具美学的故事。这种个人化的风格,观众并不陌生。
在七年前程耳的作品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中,他已经展现了这种与众不同——对画面美感有着极致追求,塑造端庄雅致的人物,捕捉凭空而出却又极其准确的时代气质,营造静谧安稳却又时刻会爆发的氛围张力。
如果说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中,程耳是用自己的成熟风格邀请观众入戏看一段动荡中的上海滩风云,那么在《无名》中,他则是更进一步,让观众直接沉浸于剧情之中,参与到这段波谲云诡的岁月中。
为此,他铺设了一个更加扑朔迷离、更有意义的谜题,他在这部致敬先辈的影片中,设置悬念、架构多重人物与事件,用多棱镜般的折射和映照拖延答案的呈现,在他的电影作品中,“无名”既是谜面,也是一种潜在的阐释和暗示。
《无名》的演员分析
梁朝伟的表现沉稳而松弛,比《无间道》时更入一层化境,更有一分谋略,他隐在明暗之间,举手投足儒雅谦和,面容却有一种劫数难逃的忧伤与创痛,黑色眼眸如同是深渊,暗示着人物的复杂和性格的深度。
王一博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类型,他年轻而刚硬,英气的眉宇间蓄积着杀气,看似是大时代的一粒微尘,一个不起眼的“下属”,但是身陷特工部的博弈中,他的刀刃、拳脚似乎都在宣泄着内心的隐匿。
3、无名电影口碑怎么样
无名电影口碑两极分化。
《无名》的整体观感还是不错的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的话,在我心目当中《流浪地球2》为最佳视觉、《满江红》为最佳剧情、《无名》为最佳剪辑。
此影片当时所讲述的,正是日军、汪伪76号特务机构、国民党间谍、中共地下党、以及民间抗日锄奸组织,各方势力相互牵制、彼此纠葛、明争暗斗的时代。所以当导演用来回穿插的方式讲述剧情的时候,思想一旦不集中就容易产生割裂感。
影评
影片中有很多看似毫无意义的台词,其实是程耳导演一贯的风格,我们从他上一部电影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中就能看出许多痕迹。《无名》开头那段王一博与王传君关于吃早饭,讨论粉蒸排骨的大段台词,看似毫无意义,其实为后期两人无奈而痛心的友谊决裂埋下了伏笔。
程耳导演在后期采访中其实也有提到那段打斗,他本人表示这段情节也是为了迎合观众,让影片更具商业性。但其实了解故事情节的观众们,反而有种被欺骗的感觉,因为那段打斗是发生在梁朝伟和王一博相互表明身份之后,如果他们打斗为假、除敌为真是不是就更好了。
电影最后,当王一博问王传君为啥杀害他女友的时候,王传君说到:因为她是共产党。而如果结尾改成王一博继续问,你为什么要杀我时,王传君说:你也是!这样的逻辑才会更加顺畅。